当代作家鲁迅

鲁迅风筝优秀课件

本文已影响 2.28W人 

《风筝》这篇散文中,有鲁迅的兄弟之情,有游戏之于儿童的意义,有鲁迅的自省精神,有鲁迅对小兄弟身受“虐杀”却无怨恨的深沉感慨。下面是小编为您整理的关于鲁迅风筝优秀课件的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鲁迅风筝优秀课件

鲁迅风筝优秀课件 例1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正确读写文中生字词,读懂课文内容,理解文章主旨 。

2、能力目标:训练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3、情感目标:让同学们认识到亲情的可贵,懂得珍惜亲情。

二、教学重点:

1、生字词的掌握;

2、引导学生去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从中明白作者想要告诉读者的道理。

三、教学难点:

这篇散文诗思想深刻,主题的理解是多向的,要引导学生多角度理解主题,学生存在一定困难。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你们放过风筝吗?放风筝带给你怎样的感受呢?

风筝带给你们很多很多的快乐,但是,是不是所有的孩子都能尽情享受放飞风筝的自由和快乐呢?让我们走近鲁迅先生,来了解一段鲁迅兄弟之间关于风筝的故事。

首先,让咱们先来了解了解本文的作者——鲁迅先生。

二、检查学生预习生字及词语积累

三、听读课文,整体感知

1、本文写“我”回忆了有关()的故事?要求边听边找出自己感受最深的一段。

2.课文记叙了“我”毁掉了弟弟的( ),后来我知道自己( ),准备向弟弟道歉,而弟弟却( )。

3.全文的感情基调是()?用文中的一个词概括。

4.全文分为几部分?应如何划分?全文的结构如何?

四、课文精讲

研读课文第一二段,回答问题

1、第一段属于什么描写?作用? 此段有何作用?

2.作者看到“远处有一二风筝浮动”,就感到“惊异和悲哀”为什么?

3.既然基调是悲哀的,为何“故乡的风筝时节”却写得很温和、鲜明?

4.“四面都还是严冬的肃杀,久经诀别的故乡的久经逝去的春天,却就在这天空中荡漾了”,怎么说春天“久经逝去”?为什么又说这春天就在北京的天空中荡漾了?

研读课文第三段:划出我和弟弟对风筝态度句子,思考这些句子在文章当中的作用

读第四段:划出我发现弟弟偷做风筝后,我和弟弟的神态和动作,我为什么那样做?弟弟是怎样反应的?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反应?

读第五至十一段:回答问题

1.看到一本外国的讲论儿童的书,为什么说是“不幸”?

2.文中所说的“对于精神的虐杀的这一幕”,具体指什么?

3.为什么说不许弟弟放风筝是“对于精神的虐杀”?

4.为什么20年来毫不忆及?

5.划出我是想如何补过的及弟弟知道有这么一件事后的神态。

6.小兄弟为什么全然忘却?

7.“我还能希求什么呢?我的心只得沉重着”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末段的语句怎样理解:为什么说“悲哀”是无可把握的悲哀?为什么说“我倒不如躲到肃杀的严冬中去吧,但是,四面又明明是严冬,正给我非常的寒威和冷气”?

五、赏析课文的艺术特色

1.意蕴丰富 深刻

2.构思精巧

本文以“风筝”为线索,用第一人称展开叙述,显得亲切、真实。

3.首尾呼应,结构严谨

这首尾的照应是由实而虚由北京的风筝而想起故乡的春天;又由虚而实,由回忆中的春天进入现实的严冬。

4.语言精当

5.联想的运用

六、引导讨论:

1、课文中说:“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你小时候也做过许多游戏,玩不少玩具吧?选你最难忘的说给同学听听 。

2、对待早年的过错,鲁迅先生的心情如此沉重。你从鲁迅先生身上学到一种什么样的精神品质?

3、想想现在有没有受封建思想毒害的现象?

五、教师小结:

爱玩是儿童的天性,拥有一个快乐的童年是一个人一生受用不尽的财富,难怪偶然明白道理的兄长心底的悲哀久久拂之不去,受尽一生的内心折磨。

当然了,我们也不能光顾着玩,因为学习也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它能带给我们知识与智慧,所以我们应该劳逸结合,该玩耍的时候玩耍,该学习的时候学习。

六、作业

1、完成课后习题;

2、写一篇关于亲情的作文,题目自拟,文体不限,不少于500字,下周五的语文课交。

七、教学反思

通过本次课的教学,本人认为存在着以下问题:

1由于对新课标的理解不够,在讲解过程中没能运用小组讨论的方式来进行教学,没有充分发挥学生自主性学习

2 在教学环节中:过于突出介绍作者;另外选取的听读材料,不能很好的吸引学生的兴趣;各环节的设置不够新颖。

3 整个教学还是属于传统式的,没有渗透新课标理念。

鲁迅风筝优秀课件 例2

教材简析:

《风筝》一文是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的第一篇课文,鲁迅写于1925年1月24日,后由作者编入散文诗集《野草》。本单元以家庭、亲情为主题,是继“人生”“自然”“科学”主题之后为培育有血有肉有感情之人而设的单元。在本单元所选的五篇课文中,《风筝》是意蕴最丰富的一篇,对于文章的主题,可以从多角度去审视:从儿童教育的角度去理解,从封建伦理道德的角度去理解,从自我解剖的角度去理解,从亲情角度去理解,从追求美好事物的角度去理解等等。我认为教材的“点”更在对“精神的虐杀”的觉醒与反思,所以教学时以此为要点,逐步挖掘开去。

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具有初步的整体感知课文和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的能力。但对于像本文这样有深厚意蕴的散文诗,学生则容易出现:抓表层易,知本质难;知思路易,明思想难的现象。所以在教学时尽量考虑让学生扣紧文本、深入思考、合作探究,以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同时唤起他们对生活的关注和感受,拓展他们的视野,提高他们的文化品位。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整体感知课文,探究解读课文意蕴 。

2、过程与方法:以作者情感变化为主线,扣点引导、探究式学习 。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悟亲情,学习鲁迅的自省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1、 重点: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深入理解课文。

2、 难点:文章深层的思想情感体悟。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导入(3分钟)

1、 课前播放儿童歌曲《放风筝》,营造氛围,导入新课。

教师导入语:

放过风筝吗?喜欢放风筝吗?听到这首儿歌,是不是有童年重现的感觉?

风筝这个可爱的玩具,曾是许多人快乐童年的天使,给年幼的我们带来数不清的欢乐。可是也有一些小朋友,会因为一些看似正当的理由,无端地被剥夺了这专属于童年的纯真。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鲁迅的散文《风筝》,和作者一同来追忆一段关于风筝的,伤心往事。

2、出示课题。出示本课学习目标。

3、简介作者。屏显鲁迅有关材料,师生一同阅读。

鲁迅的文章,向来是寓意丰富、思想深刻的,用一节课的时间来完成《风筝》的教学,对于老师是一个挑战,对于同学们来说也是一个挑战。老师已经作好挑战的准备了,同学们作好准备没有?那就让我们来接受挑战第一关——听读课文,整体感知。

二、教学环节一:听读课文,整体感知(10分钟)

出示听读要求:

1、 听清字音,划出生字词。

2、 边听边想:文章围绕风筝,回忆了一件什么事情?

3、 听的'过程中,用圈点勾画的方式,标出你认为写得特别精彩的或者不太明白的词句。

反馈:

1、 生字词教学

2、 概括课文内容: 围绕风筝,发生了一件什么事?

——弟弟喜欢放风筝,我不许他放,他偷偷地自己做风筝,快要做好时被我发现并毁坏,二十年后我意识到自己错了,想要讨得弟弟的宽恕,而弟弟却完全不记得了。(文字提示学生回答)

同学在听读的过程中产生了很多的疑问,发现问题的能力非常出色,这些疑问能不能自己来解答呢?接下来要考验大家解决问题的能力。让我们进入第二个学习环节:

三、教学环节二:研读课文,探究意蕴。(20—25分钟)

出示学习步骤和要求:(学生自读与合作探究用时5分钟,交流、梳理小能不能理解的问题2分钟,完成预设的两个问题15分钟)

1、快速阅读课文,联系上下文深入理解课文意蕴,自我质疑、释疑。

2、小组内交流、探讨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

3、师生共同探讨解决小组内不能解决的问题。

问题预设:

1.文中所说的“对于精神的虐杀这一幕”具体指前文的哪件事? 如何理解“精神的虐杀”?

2.待到小兄弟惊异地笑着说:“有过这样的事吗”,为什么“我”不觉得宽松反而觉得“沉重”?

由问题1“精神虐杀”引导进入第三、四段学习:

1.“对于精神的虐杀这一幕”具体指前文的哪件事? 如何理解“精神的虐杀”?(对心灵造成巨大伤害)

2、我是如何“精神虐杀”弟弟的?(找相关的动作描写,并朗读。概括我的形象——粗暴)

弟弟的心灵有没有受到伤害?(找相关的神态描写。概括弟弟的形象——可怜)

3、 我踏扁的仅仅是一只风筝吗?(童心、快乐、创造力等。从第三段里找相关的神态描写,并诵读)

4、 我为什么要“精神虐杀”弟弟?(领悟到,出发点是关爱,是亲情)

5、 我为什么要把自己写得那么粗暴,弟弟那么可怜?反映了鲁迅什么样的感情?(悔恨、自责——同样体现对弟弟的亲情)

问题2:为什么弟弟不记得了,我不觉得宽松,而是“沉重着”?(我无法原谅自己对自己造成的伤害,想弥补而无从弥补,心里更加歉疚、自责)

小结:二十年的时光,变了的是对风筝和游戏的看法,不变的是哥哥对弟弟的手足情深,浓浓的亲情。

四、教学环节三:感悟主题,体会亲情,学习鲁迅的自省精神。(3—5分钟)

1、 从风筝的故事里,你看到了鲁迅先生身上哪些可贵的品质?

(自省精神 知错就改 勇于承担;关爱弟弟,手足情深)

2、你从本文中领悟到了哪些道理?

五、教学环节四:说说写写,拓展延伸。(5分钟)

说一说:

在跟家人和同学的相处中,你有没有被他人“精神虐杀”或“精神虐杀”他人的经历,至今想起有什么感受?

写一写:

给曾经“精神虐杀”过你或你“精神虐杀”过的人写一封信,真诚地与对方交流你的感受和想法。(课后完成)

六、课堂小结(1分钟)

二十年前,年少的鲁迅毁坏了弟弟的一只风筝;二十年后,带着深深的自责和浓浓的亲情,鲁迅又还给了弟弟一只风筝。而这只风筝同时也送给了我们。从这只风筝里,我们懂得了在误解和冲突中也蕴藏着亲情;也是从这只风筝里,我们懂得了人要敢于自省,要知错就改,要勇于承担责任。

一边是严于律己,一边是宽以待人,拥有这样的一双翅膀,我们一定可以在爱的天空中翩翩起舞,爱的天空,将充满自由和温馨。

七、教学反思

1、这一课的教学设计,主要侧重于对教材的理解和挖掘了,但对学情的把握还很有欠缺。导致的结果是课堂上给予学生熟悉文本的时间不够充分。学生听一遍再快速地读一遍,对课文的深层次的理解和探究是很难达到的,所以后面的质疑和释疑环节学生很难做到自主发现、探究,原定的“生成性教学”体现得不明显,学生提问往往问不到点子上,释疑更难以把握课文意蕴。

2、整堂课的教学,事实上仍是教师讲得多,学生自主学习、展示得少。一是时间的限制导致学生对文本的解读不深,致使很多问题最后变成了老师的讲解;二是老师心太急,没有给予学生充分的思考和探讨的时间,而是为了完成预定的教学环节匆匆抛出答案。事实上是理念上没有做到以学生为主体的表现。

综上两点,最大的问题仍是传统的教学理念未转变,仍是教师操控课堂、学生被动接受的问题。所以在以后的教学上,应尽力的改变自己惯用的教学模式,应以学生的学为基点,尊重学生的学习体验,遵循学生的学习规律,不急,不躁,让学生一步步扎扎实实地学习和领悟。教学不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一切的教学行为都应为了学生终身的发展而努力。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

最新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