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欣赏说说

【精华】师说说课稿锦集八篇

本文已影响 3.19W人 

随着网络社交蓬勃发展,越来越多人喜欢在朋友圈上发布说说,用于记录和分享生活中有意义的事。还在苦苦寻找个性、独特的说说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师说说课稿9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精华】师说说课稿锦集八篇

师说说课稿 篇1

教学目的:

1.作者是如何看待孔孟的,二者之间差异的根源是什么。

2.学习结合时代背景分析文化现象的方法。

3.积累词语,掌握成语的用法。

4.感悟文化与文化现象。

教学重点:目的1、2。

教学难点:目的3。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方法:自读品读法。

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

通过复习前一课内容,由道家引到儒家,引到孔孟二人的区别。

二.介绍作者:黄仁宇(见教材框文)

三.词语积累:

(1)注音正确有误的一项是( D )

A.曾皙xi 浴乎沂yi 舞雩yu 庖pao厨

B.马厩jiu 饿殍piao 老羸lei 沟壑he

C.谲jue诈 桴fu筏 经筵yan 商鞅yang

D.赠仪yi 篡chuan位 热忱chen 贵戚qi

(2)判断解释有误的一项( D )

A.形影相随(跟随) 毫不讳忌(忌讳) 斩钉截铁(砍断)

B.礼尚往来(崇尚) 不为已甚(太) 改弦更张(拉弓弦)

C.草菅民命(茅草) 无的放失(箭靶的中心) 一针见血(看见)

D.百家争鸣(发表意见) 截然相对(界限分明) 融会贯通(懂得)

(3)本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提示:课前提示内容。把孔孟二人加以精细比较,找出二人的差异,进而研究造成这些差异的时代根源。

四.内容板书:

相同点相异点个性原因间接原因

孔子儒家圣人,形影相随,宗旨相配。生活态度轻松愉快对人性看法性恶来自先天对“礼”的看法重视闲雅热忱春秋时期,不至于完全失望

孟子凡事紧张人性本善不重视革命性战国时期,国君草菅人命

五.讨论:作者认为,孔孟的差异,折射了春秋战国时期间剧烈的变化,中国古代社会如此早熟,在世界历史上是独一无二的现象,要解释这种现象,应该研究中国历史地理的特点。你认为应该怎样结合中国历史地理特点来解释这种现象?

(教师不说标准看法,学生言之成理即可。)

六.难句理解:(可穿插于内容清理中)

1.说孟子“凡事紧张”,“紧张”一词含义是什么?

提示:所谓“紧张”,是为尖锐的社会矛盾、凶险的前途而焦虑、忧心、痛心这样的情绪。

2.“虽为圣贤,仍要经常警惕才能防范不仁”,从这个话里怎么见出“性恶来自先天”?

提示:经常警惕才能防范不仁,就是认为人的修养是用理智不断克服性恶的过程,也就是认为恶是人的本性,是天生的。

3.“针对这些条件,孔子对当时的情形,还没有完全失望。”——表因果关系,用“针对”一词是否恰当?

提示:不恰当。“针对”一词不表原因,而上文内容也并不是什么“条件”。应改为“因此”。

4.“他的闲雅代表着当时的社会”一句是什么意思?

提示:当时社会还相当宁静,整个社会心态都比较闲雅,孔子的闲雅代表着当时的社会心态。

5.为什么说“全民为什伍”是以一种军事组织的原则加之全民?

提示:“什伍”是户籍编制,五家为伍,十家为什,相联相保。“什伍”又是古代军事编制,五人为伍,十人为什。所以说是以一种军事组织的原则加之全民。

6.为什么说孟子的性善论带着一种强迫性的推论?

提示:由性善论这个前提推论到对人的道德要求,不过是要求保持天性,回复天性而已,很容易做到而做不到,就可以斥之为“失其本心”,所以带有强迫性。

7.何谓“低水平平等思想”?

提示:低水准是指生活水平低。如“乐岁终身饱”,但求吃饱肚子而已。

8.“可是今日我们读《孟子》和《四书》全部,却不能一体视之为政治哲学,一定也要考究他们的历史背景,有时也要和孟子自己所说的一样,‘尽信书不如无书’。”这句话应怎样理解?

提示:《孟子》和《四书》全部都是有其历史背景的,并不是句句话都适用于任何历史条件。政治哲学,是研究政治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和政治理论的概念体系,包括《孟子》在内的《四书》含有政治哲学的成分,但是不能一体视之为政治哲学。如果不考究其历史背景,一概奉为经典,是要犯错误的,在这个意义上说“尽信书不如无书”。

9.学习了本文,你认为应该怎样来研究古代文化现象?

提示:1.善于同中求异。2.要进行历史的考察,探究其精神实质。3.研究历史文化现象,要掌握大量的历史资料,并以之为依据。

七.完成课后练习。

师说说课稿 篇2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

下午好!

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认识负数》,它是苏教版教材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内容。《数学课程标准》将负数的认识安排在第二学段“数与代数”的知识体系中,具体目标是: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了解负数的意义,会用负数表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问题。从《课标》中可以发现,本课的学习,意在让学生感受负数与生活之间的联系,并没有复杂的概念与计算,知识层次比较浅。因此我认为,如何充分地展现负数的魅力,激起学生探索的兴趣,是教师在设计本课时值得关注的问题。

一、教材分析

在认真研读教材后,我改变了教科书原有的编排。教材是根据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选用“气温”和“海拔”这两个熟悉的情境,让学生认识负数和理解负数。而在我以前的教学过程中,效果并不理想。所 以,我萌发了一个大胆地设想,那就是:改变原有的编排,整合学习内容,要“创造性的使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利用学生感兴趣的经历进行教学,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此,我制定出相应的教学 目标。

二、说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方面:了解正数与负数是实际需要的,掌握会判断一个数是正数还是负数,会初步应用正负数来表示相反意义的量。

2、过程与方法方面:通过正数、负数的学习,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与态度方面:

①、从实际问题引入正数、负数,然后通过实例巩固,让学生感知到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

②、根据新课程标准新提出要注重培养学生基本的数学思想,我想通过正负数的教学,渗透对立、统一的辩证思想。

③、通过对负数有关知识的介绍,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感。

三、说教学重点和难点。

本课的教学重点:理解运用正负数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教学难点:理解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并能对三者初步进行大小比较。

四、说教学环节以及设计意图

为了能很好地达到以上教学目标,我设计了四个教学环节,分别是:1、巧设情境、感知引入——引出负数;2、体验内化、探求新知——认识负数;3、回归生活,拓展应用——应用负数;4、课堂总结、知识延伸——拓展负数。下面,我就来具体阐述教学环节以及我的设计意图。

在课前我准备一个热身游戏,叫做《我反,我反,我反反反》,其意图有两点:一、既活跃了课堂气氛,使学生和教师都得到放松,二、又与我们今天所学的负数有直接联系,能迅速地把学生带入到“相反”的意义中,为接下的学习做铺垫。下面,我来说说

第一个环节:巧设情境、感知引入——引出负数

我们都知道:课堂应是点燃学生智慧的火把,而给予她火种的是一个个具有挑战性的问题。于是,我改变原有课本呈现三个城市的温度教学,一开始,就抛出一个思维价值很高的问题:“老师说几件事,把你所听到的数据信息记录下来,独立思考,选择你喜欢的方法记录,关键是让别人一眼就能看明白。”这些数据信息是我精心准备的:比赛中进球丢球、学生的转进转出、生意的盈利亏损。创设这三个情境,其目的有两个:一、这些情境都是学生比较熟悉的,比教材中的温度学习更有兴趣。二、这些情境隐含了本节课的重点,用正负数来表示相反意义的量。我预设学生可能出现的答案,比如有用符号“√”“×”来表示,还可能会用“笑脸”, “哭脸”,当然也有学生就用正数、负数来表示。虽然他们的答案形式各样,但都有本质上的联系,我紧接又抛出一个价值很高的问题:刚才大家表达的只能自己明白,能不能找到一个统一的记录方法呢?于是动态生成里学习目标:认识负数,用正负数来表示意义相反的量。不惊让人觉得“负数”真是一场“及时雨”啊!这样的引入,学生自身产生“需要找到一种统一的形式”的内需,这时的学习,已经由被动化主动,同时,也让学生体验了由具体到抽象的符号化、数学化过程,认识也逐渐从模糊到清晰。这样的过程更让学生简约地经历了人类探索负数的历程,实现了数学学习的再创造。

引出负数后,我直接描述性的介绍,像什么样的数叫正数、像什么样的数叫负数。俗话说得好:不要认为学生是一张白纸,是一无所知,教师该放手时就放手,该出手时就出手。当学生知道它们的概念后,就能很快的判断一个数是正数还是负数。接着,我通过“快速抢答并判断”的游戏来刺激学生的思维,既能活跃课堂气氛,又能不知不觉中让学生熟练的掌握知识。还可以通过:“你能写出几个正数和负数”的练习,让学生体会正数和负数无限、对应等数学思想。现在新课标也注重要加强学生的基本数学思想。我想在此,这些数学思想已经无形地渗透其中。

第二个环节:体验内化、探求新知——认识负数

我利用课件播放中央电视台某日的天气预报,要求学生记录上述信息后,引导学生明白在生活中用温度计来测量温度,初步明确零上温度和零下温度的不同表示方法。在介绍完温度计的基本知识后,让学生动手拨出上海4℃和北京-4℃,也就是零下4℃。不要小看学生拨一拨这个环节,我们教材是直接呈现三个城市的温度,让学生自己读出来。而我创造性地改变教材,其目的有两层意思:一、由静态化为动态,通过小小的“拨”,唤起了更深层次的思考:要在温度计上表示温度,首先要确定0℃的位置。使学生明确感悟到:温度中, 0℃是区分零上温度和零下温度的分界点,比0℃高的温度用正数表示,比0℃低则用负数表示。其二、学生动手操作,兴趣盎然,既将正数、负数、零有机地整合到了一个新的概念框架中,实现了对0的再认识,又突出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突破了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的难点。

在学生理性认识了零上温度和零下温度后,我再出示哈尔滨-10℃,结合学生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思考:-4℃和-10℃相比,哪个更冷?再出示中国最冷的城市:漠河-30℃和地球表面的最低气温南极: -88.3℃,用自己的表情和动作来表示越来越冷的感受。这不仅将负数大小的比较等知识很好地渗透进来,而且又能体现在生活中学数学的理念。

在进行数轴的练习教学时,我们有经验的教师都知道,数轴教学是一个难点。于是,我利用温度计教具的优势,将温度计横着放,告诉学生这就像一条数轴,中间是0,让学生说出负数在0的哪边,正数在0的哪边。这样,学生不仅能形象的通过温度计教具,深刻地理解正数、0、负数三者之间的关系,又能渗透区间、极限等数学思想。

第三个环节:回归生活,拓展应用——应用负数。

既然负数是生活中发现的,那么我们就应该“取之于生活,用之于生活”。在练习环节,我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的生活中的信息,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自己身边的问题,使练习变的既有趣又有用。我设计了三种练习:

1、基础性练习。比如去五楼开会和到地下一楼,应按哪个键?学生一看,这的确是我们经常遇到的问题,教师这时还可以运用旅游景点的海拔高度让学生再次感受“负数真的是无处不在”啊!多样化的练习,既不枯燥,又检查了学生对负数的理解。

2、形成性练习。比如上课时教师和学生可以演示方位中的负数。教师向北走几步,学生应该向南走几步等,这些不仅针对教学重点“用正负数表示意义相反的量”,而且又紧密联系生活,学生好学、乐学。

3、拓展性练习。我借助“刘翔”这个不仅是小学生会关注,大人会关注,乃至全世界人都会关注的人物跨栏成绩的研究,播放 “20xx年雅典夺冠录像”,一下子把学生的积极性提到最高处。当时风速是每秒-0.4米,为什么说要说-0.4米呢?给予学生讨论的空间,并用肢体语言表示出来。然后借助两位同学的表演,相对而跑,揭示出负数是表示相反意义的数。再让学生想想如果风速是每秒+0.4米呢,又会出现什么情况呢?这些有价值性的问题,我想,学生愿意去思考,在思考中学数学,学在其中,乐在其中。

第四个环节:课堂总结、知识延伸——拓展负数。

这个环节主要让学生总结本节课的知识,我相信,由于教师为学生搭建一个交流、开放、宽松的“舞台”,学生就能熟练轻松地总结知识。为了让学生进一步观察生活,发现生活中的数学,培养学生做一个生活的有心人,课后我让学生写一篇以《生活中的负数》为题的数学日记,谈一谈自己的想法和见解。

然后,通过课件介绍有关负数的小知识,让学生感受到我们的祖先是最早认识和使用负数的,这是多么的了不起啊!最后,以一句赠语激励大家: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其实学习就像今天认识的正数、负数一样,不进则退。但愿每位同学都能像逆水中的小舟一样勇往直前,早日到达成功的彼岸!这样不仅能给课堂画上圆满的句号,又能充分的体现数学学科的人文性,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学科的无穷魅力。

五、预计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在知识性目标方面应该能够很好地落实,同时学生对所学过的数也能初步地形成知识系统,对负数的知识也能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情感性目标也应能落实得比较到位。

现代教学论认为:学生只有在亲身经历或体验一种学习过程时,其聪明才智才能得以发挥出来。任何学习都是一种积极主动的建构过程。有这样一句话:听见了,忘记了;看见了,记住了;体验了,理解了。可见让学生感受数学、经历数学、体验数学是学生学习数学的最佳方式。

以上就是我对《认识负数》这一课认真设计后的个人想法和观点。还请各位老师多多指教,谢谢!

师说说课稿 篇3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北师大版)一年级下册第五单元《加与减(二)》的第一课时,内容是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进位加法。在本节课中,要让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经过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探索并掌握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计算。学生第一次接触到列竖式计算进位加法,了解“满十进一”的计算规律,这对于以后学生学习笔算加法非常重要。对竖式的写法,教师要进行必要的指导。

教学目标

1.学会计算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进位加法。

2.学会列竖式计算进位加法,知道“满十进一”的运算规律。

3.通过自主探索、交流,培养综合学习能力。

设计理念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了重视教学过程的.全新理念,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参与知识发生发展的全过程。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尝试采取多种手段引导每一个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参与新课。

师:同学们,生活中到处都能碰到和数学有关的问题。今天,我们一起去书店买课外书,看看在那里会碰到什么数学问题。

【利用“买书”这一情境导入新课,可以体现数学来源于生活实际这一原则。利用学生身边的事情或学生感兴趣的事情创设学习情境,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学习新知。

1.出示主题图。

第一步,让学生看图并说说从图上知道了什么。

第二步,让学生根据图上的条件提数学问题。

第三步,让学生自己解决问题:《汪汪乐园》和《海底世界》共有多少本?

【这一环节体现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实际和可以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道理。】

2.探讨算法。

(1)学生独立思考算法,试算28+4=( )。

【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个性,思考同一个问题所需要的时间也不同。对同一个问题,有的学生可能已经有这方面的知识储备,很快就能得出结论,而有的学生则需要较长时间的思考。所以,教师提出问题后,一定要给学生留足独立思考的时间,保证每个学生都能得出自己的结论,这样在后来的分组交流或全班交流时,他们才会勇于表现自己,乐于表现自己,积极地参与课堂的学习活动。】

(2)分4人小组交流算法,要求组长统计算法。在全班评选想出算法最多的小组。

【进行组与组之间的竞争,可以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

(3)全班学生交流算法。

算法一:数小棒,先摆28根,再摆4根,然后把4根小棒一根一根地加到28根上,一边加,一边数,数出最后的结果。

算法二:先算28+2=30

再算30+2=32

算法三:先算8+4=12

再算20+12=32

算法四:列竖式:

学生已经学会了列竖式计算两位数不进位加法,有的学生已经有了列竖式计算进位加法的知识储备,所以当学生提出可以列竖式计算时,教师就先让学生试着列竖式计算,自己讲解计算方法,然后再强调“满十进一”的计算法则。

(4)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算法,分组进行交流,并说明自己选这种算法的原因。

【通过学生比较,选算法,分组交流,使他们明白选择算法是为了计算更快速、更准确,增强学生的优化计算方法的意识。】

三、练习“试一试”。

1.“你想买哪两本书,需要多少钱?”

先请学生独立做题,然后全班交流计算方法和计算结果。

【让学生带着自己的主观意愿去做题,学生的兴趣会更浓,全班交流时也会很积极地参与发言。】

2.“有30元钱,可以买哪些书?”

学生独立思考、做题;分4人小组交流,组长统计计算方法,评选出每个小组中想出方法最多的“智多星”;全班交流计算方法。

四、自由练习。

师:你今年多少岁?算一算再过16年你多少岁?

你妈妈今年多少岁?再过8年多少岁?

你爸爸今年多少岁?再过7年多少岁?

(1)学生独立列式计算;

(2)分4人小组交流计算结果。

【以学生及其父母的年龄为材料进行练习,学生兴趣浓厚,积极地参与练习与讨论。】

五、小结。

师:同学们也可以在生活中找一找数学问题,试着去解决这些问题。如果解决不了,可以存入“问题银行”以后再解决。

【再次说明数学来源于实际生活,数学知识可以帮助我们解决实际问题的道理。】

六、学生自评。

要学生说一说自己这节课表现得怎么样?如果好,好在哪里?如果不好,以后打算怎么做?

【通过学生自评,增强学生的主人翁意识,鼓励学生积极动脑,踊跃发言,形成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

评析

在本节课中,教师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特点设计教学环节,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引出学习内容,使学生体会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实际,可以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道理。在教学过程中,给学生充分的学习主动权,让他们自己主动地探索新知,培养综合学习能力。在分组交流学习时,引进竞争机制,激发学生斗志,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在教学中,教师还利用开放性问题对学生进行发散性思维训练,让学生带着主观感情色彩去练习,不但可以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还可以训练学生思维的灵活性,达到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效果。

师说说课稿 篇4

各位老师:下午好!

我说课的内容是《一个这样的老师》第2课时.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紧扣特点,说教材:

《一个这样的老师》是北师大版教材第12册6单元的一篇主题课文。本文是美国作家大卫.欧文回忆自己少年时代学习生活时写的一篇文章。它叙述了科学课上怀特森老师运用“故弄玄虚策略”,教会学生“新怀疑主义”的故事,塑造了一个对学生产生了深远影响而又独具一格的老师形象。

这个单元的主题是科学的精神,该单元还写了袁隆平、詹天佑、诺贝尔等著名科学家的故事。而怀特生仅仅是一个老师,把这篇课文放在这个主题单元中,它突出了怀疑精神在生活和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性,从而也突出了怀特生老师的与众不同。

二、联系实际,说学情:

我班的学生具备了一定阅读能力,他们能够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抓住重点词语理解文章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本文中所塑造的怀特森老师的形象对学生来说是很特别的,正侧面相结合的写法学生理解起来还有一定难度。另外,本班的学生质疑能力存在差异性,只有少数学生能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大部分学生提问很肤浅。在此,教学中应该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激发他们的想象力。逐步养成实事求是,崇尚真知的科学态度。

三、认真分析,说目标;

这篇课文安排两课时教学.通过第一课时的学习,已经扫除了文字障碍,能够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并能初步了解文章主要内容。针对《新课标》在阅读教学中的要求以及我班学生的实际情况我确立了第二课时的学习目标:

学习目标:

1.在阅读中抓住人物语言、动作、神态来理解人物,了解怀特森老师独特的教育方法和思想及其对学生的深远影响。

2.懂得在学习、生活中要学会独立思考,培养科学的怀疑精神。

围绕教学目标,结合教材特点以及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和思维水平,我确定了本课的

学习重点:在阅读中抓住人物语言、动作、神态来理解人物的特点

学习难点:了解怀特森老师独特的教育方法和思想及其对学生的深远影响,具有科学的怀疑精神。

四、五、自主合作,说过程:

根据对教材的理解和学情的分析,结合教学目标,我以“怀特森老师是怎样的一个老师”为学习的主线,引导学生从“怀特森老师本人的语言、动作、神态”“我的心情变化”“我们的行为变化”三个角度来探究这个问题。在三种不同角度的学习交流中丰满人物形象,达到立体感悟人物形象的效果。对此我展开如下教学环节。

1.复习导入,整体感知

2.品词析句,深入探究

3.总结全文,拓展延伸

学习过程:

(一)复习导入,整体感知:

全班齐读课题课题后,我会请学生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再抽生说说对怀特森老师总的印象。我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板书。[这样设计的是让学生抓主要内容,回忆旧知。使学生初步概括出怀特森老师的特点,学生完成对怀特森老师第一次评价的同时也为他们继续深入的学习课文理解怀特森老师奠定了情感的基调]

接下来,我先肯定学生对怀特森老师的认识,然后提醒学生认识应该是从具体的语言文字中来,要善于抓住重点词句进行品析感悟,走进人物内心,从而进入第二个环节的学习。

(二)品词析句,深入探究。

在这个部分,我设计了两个板块的内容:一是抓住这篇文章的“眼睛” ——题目,设计了“探究天地”:“你认为怀特森是一个怎样的老师?”二是抓住过渡句“他希望我们从这件事上学到点什么。”来学习。

首先出示“探究天地”:

我认为怀特森老师是___________的老师。

请默读1—10自然段,用“_____”画出相关语句,批注感受,并试着说出自己的体会。(我则认真巡视学生自主学习情况,并提示读书方法:古人云读书有三到心到、眼到、口到,同时还应手到。)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我们的课堂教学就应该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因此我根据学案导学的思想,结合课文主要内容设计了“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激发了学生自主阅读探寻的期待和情感,在学生面前开启了一扇主动阅读的“窗” ]

在学生充分自主学习的基础上,请学生自由汇报。生可能会交流汇报

(1)怀特森老师是一个博学多才的老师。因为他不仅知道一种叫做凯蔕旺普斯的动物,而且还清楚地知道这个动物的特征。我则引导学生找出描写怀特森老师语言的句子,读一读,并进行评价,从语言中体会他是一个博学多才的老师。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我关注优中差学生举手的情况,对不爱举手的学生,老师要主动抽问,并想方设法激励学生发言。

从同学们的神态中体会是个难点,我让学生初读相关句子,再引导学生理解“面面相觑”、“惊奇”的含义后,生再读相关句子。我会提示学生该带着怎样的表情来读。对读得好的我会说你能带着“惊奇”的神态带着大家再读一遍吗?读后我又问,他们为什么惊奇?从而突破这个难点,让学生明白:原来他们的惊奇是从侧面表现怀特森是一个博学多才的老师。最后进行小结,这种描写人物的方法就叫侧面描写。巧妙地将写作方法渗透到教学过程中。接下来学生可能汇报:

(2)怀特森老师是一个戏弄学生的老师。

在这一环节,我首先采用小组合作方式,分角色朗读3—7自然段。引导学生扮演好三个角色:“我”的心里活动:惊呆---委屈---怀疑---愤怒;比利的疑惑和气恼;与之形成对比的却是怀特生老师狡黠的目光,谈到头骨居然还笑了的神态!分角色朗读让学生更好地把自己与文中人物融合,与人物心灵产生共鸣。

接下来我继续深入地引导学生理解“郑重其事”这个词语,抛给学生一个问题:他“郑重其事”讲了什么?做了什么?引导学生回读1—3段内容,再次体会怀特森老师的语言动作神态。

怀特森老师郑重其事说有一种叫做凯蔕旺普斯的动物。

他郑重其事拿出一件动物头骨,描绘这种动物的特征。

他还郑重其事让我们传看、记笔记、画图。

最后居然还郑重其事地考试。

通过学生的回答,把学生的情绪激发起来后我再引读8自然段:

我们不明白,既然是错的你为什么要在课堂上郑重其事地讲?

我们不满,既然是错的,你为什么还要郑重其事考试?

我们愤怒,这种老师算什么老师!

引导生小结此时“我”心情的变化是怎样的。

最初的喜欢到现在的怀疑和愤怒,此时让“我“觉得怀特森是一个_____ 的老师。让学生把自己的失望、不满、愤怒充分表达出来。 [本环节主要抓住怀特生老师的语言、动作、神态,抓住重点词句,让学生个别读,谈感受;深入读,说体会;分角色读,入情景;老师引读,产共鸣等方式,将学生的情感引向一个高潮。此时对怀特森的贬抑,实际上是与下文的褒扬形成鲜明的对比,最终是为了突出怀特森这样一个与众不同的老师形象。]

过渡:我采用学生提问的方式过渡。我会问:此时我们除了失望、愤怒,还有什么问题要问吗?我梳理学生的问题进入下一步环节。[采用学生质疑的方式过渡,一方面培养学生要有问题意识,另一方面要求学生自主探究,从而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也恰好是该课的主旨。在学生质疑的过程中,对提出有价值问题的学生,及时表扬。]

此时学生恍然大悟,原来老师采用这种与众不同的教学方法促使我们怀疑,(3)这是一个促使我们怀疑的老师。(相机板书“与众不同”)

接下来,我根据刚才学生提出的问题,出示过渡句:他希望我们从这件事上学到点什么。他希望我们从这件事上学到点什么?让生比较有什么不同。多了一问号,那么就带着问题静静读11到14自然段。

学习11自然段时,引导学生抓重点词语理解什么是“新怀疑主义”。在充分理解新怀疑主义的语境下品味13、14自然段的两个“正视”的含义。

这一环节,我首先让学生读“我的视角”中“冬冬”的话引发学生的思考,然后让学生静静读这两段,批注。其次采用同桌合作方式扮演“老师”“我们”“邻居”,角色互换,通过再现情景,在对话中走进文本,体会“正视”的含义。然后我问道:为什么要正视?怎样正视的?是谁让我们敢于正视的?引导学生说出是怀特森老师让我们有了坚持真理的勇气,是他改变了我们的学习方式,是他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方式,是他影响了我们一生。(相机板书)

最后我追问一句:这样的老师,你喜欢吗?请你用一句话表达自己的看法。

老师,你_________我________________

这时,让学生充分地表达自己对怀特森老师的敬佩之情,把学生的情感推向高潮。

[在“品词析句”这个版块,通过学生们自主学习,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研究问题,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在各种形式的朗读中让学生体会到课文通过正面描写老师的语言、动作、神态和侧面描写“我”心情的变化来以及我们行为的变化来突出一个与众不同的老师形象。]

(三)总结全文,拓展延伸。

这个环节旨在让学生明白质疑精神在科学中的重要性,我设计了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让学生收集与质疑相关的名言,结合自己的理解与大家分享。

[这个环节,可以作为一个备用环节。时间够,可以让学生展开说;时间紧,可少说或不说。]

二是我收集了相关的故事,师读后小结:可以说,怀疑引领着科学的步伐,古今中外,因怀疑而思索,因思索而最终成就一番事业的,大有人在。

[这样设计是为了让学生明白这位与众不同的老师也影响了读这篇文章的我们。他引领着我们走向科学的殿堂。]

最后指着板书总结,怀特森老师就是这样一个与众不同的老师。他影响了我们一生,然后和学生一起带着感激,怀着敬意,再次朗读课题《一个这样的老师》

五、结合内容,说板书:

科学的精神

一个这样的老师

博学多才

与众不同 戏弄学生 学习方式

促使怀疑 生活方式

[这样设计板书:一是用四字词语归纳了一个这样的老师的特点;二是一个这样的老师在学习方式和生活方式上对“我们”的深远影响。高度概括了课文两个部分的内容,达到了一个板书就是一个微型教案的目的。]

师说说课稿 篇5

各位老师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师说》。

下面我将从教学理念、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课时安排、教学流程设置这七个方面把我对本课的教学设想作以下简单的介绍。

首先,我想向各位老师阐述一下我的教学理念:

一、教学理念:

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素质教育为核心,提倡启发式教学。

新课程改革提出:一切为了学生全面、健康、和谐发展。高中语文课程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注重培养学生语文应用的能力,从而充分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地发展。而教师的指导和启发至关重要,我认为应体现在以下三点:

引导学生学习的兴趣,引导学生学习的方法,引导学生学习的思维。

下面谈谈我对教材的理解:

二、教材分析:

《师说》是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二专题“获得教养的途径”中第一板块“求学之道”的第二篇课文。

这是一篇探讨从师学习的文章,全文结构严谨,论证有力,不仅文言现象典型,而且具有很强的思想性,堪称古代论说文的典范。作者通过批判社会上不肯从师学习的坏风气论述了从师学习的重要性和从师应持的态度和标准。但我认为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学会触类旁通,举一反三。

这是我对教材得理解,接下来是学情的分析:

三、学情分析:

首先,从语文的认知结构来看,高一的学生文学积累是比较薄弱的,特别是对于文言文这一块,所以在这方面要多深入学习。《师说》紧随《劝学》,也是一篇经典的文言作品,对以后的学习至关重要。

其次,从情感教育的角度看,高一的学生正处在人生观和世界观的形成时期,需要给予正确的指导,《师说》是一篇探讨从师学习原则的文章,其中的观点颇有思想深度,而且与学生的生活接近。

所以,《劝学》不仅蕴含了丰富的文言文知识,而且承载着教育学习的意义,是很好的学习素材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通过高中语文课程的学习,应该在五个方面获得发展,即积累整合、感受鉴赏、思考领悟、应用拓展、发现创新。所以根据课程要求,并结合以上的教学背景,我把本课得教学目标确立为如下几个方面:

四、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正确理解本文思想观点,学会背诵全文。积累常用文言实词的意思和虚词的用法以及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和常见的文言句式等。

能力目标:在理解基础上熟读成诵,理清文章思路,把握中心思想,掌握本文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

情感目标:树立尊师重教的思想,培养谦虚好学的风气

从教学目标中,我提炼出本课的重难点:

五、教学重难点:

重点:积累文言知识,

难点:学习本文运用正反对比论证、反复论证加强说服力的写法。同时认识本文中反映出的作者的封建思想,从而逐步培养批判继承的眼光。

六、教法学法:在教法学法上,我准备采用诵读法,讨论法,点拨法;回译法

七、课时安排:在课时安排上,我打算用两课时完成我的教学,我主要讲的是第一课时,稍带补充第二课时,使教学过程完整。

下面重点说说我的教学流程设置,共分为四个步骤。

八、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 兴趣导入

导入:图片展示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中一段话,同时向学生讲述柳宗元抗颜为师的典故,从而由“为师”导入新课。

此环节的设置在主要是为了吸引学生的兴趣,集中注意力,同时调动学生的知识储备,自然地过渡到课文的情境中来。

(二)听读课文 整体把握

这个环节主要是梳理文章的脉络,理解课文大意,解决字词问题,是我上课的重点。主要有3步:

1。解题:解释“说”的意思,“师说”的意思

2。作者简介:介绍柳宗元的有关情况,包括他的生平、著作和一些观点。

3。翻译和正音正义:借助注释和字典疏通文章的大意是交给学生的课前任务,在课堂上的阅读主要听课文的配乐朗读,让学生再次熟读课文。听完之后请学生翻译课文,教师穿插讲述重点的字词意思和用法,同时特别注意一些难句的翻译。

这个环节的设置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自主理解文本的能力,尤其在翻译环节体现出来,而听课文的配乐朗读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语感。

(三)深入探讨 品味赏析

这个环节主要是深入文本,理解文本的内在结构,同时揣摩语言,关注文章的写作特色。是我上课的难点。主要有4个问题:

1。课文的各小段分别写了哪些内容?中心论点和分论点各是什么?

古之学者必有师——从师重要性,择师标准,师生关系,写作缘由

2。分析第一段,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阐明师道的重要性?

从师的作用,从师的必要性,择师的标准几个角度来加以阐明,层层推进。理论阐述 完成这项任务后请学生回译,看着译文,翻回原文,如果能回译出来,就说明差不多能背诵了。然后全班齐读。

此环节的设置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合作探讨,主动思考,挖掘文本的内在联系的能力。同时我认为回译是一种很有效的学习古文的方法,很有挑战性。

第一个课时到此结束,在第二个课时中,以此类推,在论述择师的标准,师生关系方面又是如何论述的,分析并且掌握不同的论证方法的特色。我认为论说文的要点就是是要让学生学会举一反三,能够掌握并借鉴写作的特点,从课内延伸到课外。

(四)拓展应用,发散思维

1。知识点总结: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特殊句式

2。写作特点总结:正面论证,反面论证,正反对比论证

图片已关闭显示,点此查看

┌必要性“传道受业解惑” (因果论证)

一、古之学者必有师│ (为什么)

(中心论点) └择师标准“道之所存,师之所存” (怎么样)

对象 结果 角度

┌今昔对比 圣益圣,愚益愚(错误态度)

二、批判│父子对比 小学而大遗 (错误认识)

└贵践对比 其智反不能及 (错误行为)(对比论证?反证)

师说说课稿 篇6

一、说课内容

说课时间规定不得超过15分钟,超时将酌情扣分。说课后,专家组根据说课情况和测试项目内容提出面试问题,申请人进行答辩。 面试题目一般不少于2个,回答时间不超过5分钟。下面我介绍一下说课的内容主要包括:

(1)教材所处的地位及作用

(2) 教学目标及确定依据

(3)教学重点、难点及确定依据

(4)试讲中考查的重点

(5)课程资源的开发及有机整合

(6)心理调节的方法指导

(7)知识建构的方法指导

(8)教学方法的选择及依据

(9)灵活教法及促进学生发展的实效性

(10)各种教学手段的合理选择及有效运用

(11)创设问题情景导入、激发兴趣诱发探究

(12)学生主体积极参与、师生关系和谐互动

(13)善于扣紧教学重点、有效突破教学难点

(14)贴近生产生活实际、体现理论联系实际等。

二、试讲技巧与经验总结

我建议大家试讲前要做好充分的准备,首先把试讲所需教材准备好,接着把教材整体复习一遍,然后是搜集和学习说课稿范文,最后制作几份相关说课稿模板。建议没有说课经验的考生把全部说课内容都写出来,做到有备无患。

考试当天要按时到考场。

(1)候考。

一般抽到8号以后的考生要等到下午才能试讲。等到有人叫你时,你要带上书,说课稿,身份证,准考证,到指定的考场候着,那时你还不能抽题。

(2)抽题后,上交说课稿。

我的经验是最好准备两三份说课稿,正式说课之前留给自己一份,说课的时候要交给考官。如果你只有一份说课稿,只有看考官能否允许等你说完课之后再交,如果按规定是不行的。

(3)尝试换题。

如果你抽到的题目正好是你不熟悉的,毕竟这次面试的机会很难得,所以我建议你最好和考官商量一下可否换题。

(4)试讲。

依照我的经验说课时切不可表现出紧张的情绪,如果你表现出太过紧张的情绪,那么你就很难通过试讲。考生声音洪亮,语言表达流畅,注意衣着,表现稳重大方,是很容易赢得

考官的赞赏。说课的时间控制在10分钟比较好。因为超过12分钟要扣分。

(6)板书。

如果要新的规定说试讲者必须写板书,那么你就要写板书。如果没有规定,那么你可写也可不写板书,因为试讲时间才12分钟,即使你写板书也不要写得太多。

(7)答辩。

说课稿占10%的成绩,说课占40%的成绩,回答问题占50%。考官一般会问大家2-3个与说课有关的问题。提问的问题大致分为以下几类:一、课程理论类。二、教学方法类。如你的教学思路是什么?教学设想与框架是什么?三、基本情况类,如你是刚毕业的吗?以前有没教过书等问题。

另外,需要提醒大家是,在准备说课稿的时候要注意听课对象。因为听课对象是老师不是学生,所以我建议大家说课的角度应该放在,你是怎么上这堂课?你要怎么教学生?千万别把考官当学生,给他们具体讲教材的内容。

师说说课稿 篇7

教学目标:

1、能用轻松愉快的声音准确地演唱歌曲《理发师》。

2、能主动地参与到在表演的过程中,并从中体会劳动带来的乐趣。

3、在音乐实践活动中感受音的强弱变化,并能在歌曲中正确的演唱。

教学重点:用轻松愉快的声音准确地演唱歌曲并适当的表演

教学难点:感受音的强弱变化

教学内容:表演并演唱歌曲《理发师》

教学流程

师生活动

教学设计

一、谜语导入

谜语:手

二、聆听

1、初听,老爷爷在做什么?出示课题

2、教师范唱,剪发时都发出了哪些声音?都是什么发出的?用动作模仿出来。

3、再次聆听,教师表演

4、学生动作模仿:当音乐中出现这些声音时用动作模仿出来。

5、读歌词,感受歌曲节奏及音的强弱。

三、学唱歌曲

1、随音乐模唱歌曲旋律

2、解决歌曲中的字音及”哎”字的情绪。

3、完整演唱歌曲

4再次完整演唱注意声音的控制

5、表演唱,用声音和动作表现出老爷爷此时的心情

四、音乐实践活动

1、个人表演

2、师生合作表演

3、生生合作表演

4、小结

五、总结

师说说课稿 篇8

今天说课的内容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教材第六册第二单元第二节的内容《平移和旋转》

一、教材分析

1、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平移和旋转》是小学数学教材第六册第二单元的内容。平移和旋转是现实生活中广泛存在的现象,是物体运动变化中最简洁形式之一。它不仅是探索图形变化的必要手段,也为综合运用几种变换进行图案设计打下基础。通过本节学习,增强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进一步体会数学的价值和丰富内涵。

2、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实例,感知平移和旋转的现象,能直观地区别这两种现象。

情感目标:体验和感受数学活动的探究性,拉进数学与生活的距离,从而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审美情趣。

3、教学重、难点

区别平移、旋转两种现象。

二、教法和学法

基于教材的特点与学生情况的分析,为有效开发各层次学生的潜在智能,制定教法、学法如下:

1、教法采用创设情境法、直观演示法、合作探究等学习方法,力求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理解所学的知识,从而达到发展智力,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2、学法采用实际操作法、观察类比法、合作探究等学习方法,学会自学和总结。

三、教学过程

《数学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而创新始于探索,本节课我设计为四个环节,以期望在多种活动中,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实践创新。

(一)、创设情境(发现新知)

上课之初我会用多媒体演示生活中游乐园各种游戏活动的动态实例,让学生仔细观察图片,并回答以下问题:

1、你喜欢哪种游戏活动?它是怎样运动的?

2、这些游戏的运动是否相同?分分类?

让学生带着问题观察,交流、感知并形成共识,引导学生进行类比。

设计意图:由熟悉的图片引入,使学生产生视觉冲击,在轻松、愉快的心情下开始学习,创设有利于学生思考、学习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思考、类比、联想,进而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通过学生自主交流、总结,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二)、建立模型(再探新知)

此环节分为两部分

1、理解平移和旋转的意义

在引导学生给游戏活动分类的基础上,让学生说出分类理由,让学生对平移和旋转的理解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并强调像缆车、滑滑梯都是平平的、直直的运动称为平移。像大风车、摩天轮、转椅围着固定点做圆周运动称为旋转。然后提出日常生活中,这种现象随处可见。让学生举出相关的例子,拓展学生的思维,加深理解,对于学生的各种回答给予及时的评价和肯定。同时着重强调平移不仅是上下平移、左右平移,还可以是斜着平移。最后让学生用肢体语言表示出平移和旋转。

2、第二环节是设计一个小实验,创设疑问。

用电脑演示:一条小船,船头有一只小白兔,船尾有一只小黑兔,小船出发向下平移。由此产生争论:经过一段时间后,谁走的路长?学生利用手中的学具,通过“移一移”、“说一说”、“画一画”独立思考后,并在小组进行激烈讨论,各自发表不同的见解情况下,明确他们是同时走的,所以走的路程一样长。也就是看一个图形移动多少,只需看这个图形的某一点移动多少格。

设计意图:教师给学生创造探究的机会,本着“放”的思想,使学生们在观察、讨论、操作中,感知、激发学生的思维,营造出“敢想、敢说、敢争论”的氛围,唤起创新意识。

四、解释与应用(应用新知)

我设计了四组练习题

第一组走进知识平台在学生理解平移和旋转意义的基础上,学以致用。

第二组跨进知识阶段经历了基本图形的平移、旋转后达到独立判断图形的变化。

第三组攀登知识高峰结合实例、由易到难,培养学生多种思维方法。

第四组游戏在学中玩、在玩中学。

五课堂总结

说一说这节课学会了什么?你认为这节课最有趣的是什么?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整理、概括知识的能力。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

最新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