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作家冰心

冰心《致词》欣赏

本文已影响 7.59K人 

冰心(1900年10月5日-1999年2月28日),女,原名谢婉莹,福建省福州市长乐区人,中国民主促进会(民进)成员。中国诗人,现代作家、翻译家、儿童文学作家、社会活动家、散文家。笔名冰心取自“一片冰心在玉壶”。下面是小编收集的冰心《致词》欣赏,欢迎阅读与借鉴!

冰心《致词》欣赏

《致词》

冰心

假如我走了,

彗星般的走了——

母亲!

我的太阳!

七十年后我再回来,

到我轨道的中心

五色重轮的你时,

你还认得这一点小小的光明么?

假如我去了,

落花般的去了——

母亲!

我的故枝!

明年春日我又回来,

到我生命的根源

参天凌云的你时,

你还认得这一阵微微的芬芳么?

她凝然……含泪的望着我,

无语——无语。

母亲!

致词如此,

累你凄楚——

万全之爱无别离,

万全之爱无生死!

一九二三年二月四日

欣赏

1922年22岁的冰心写了一首向亲爱的母亲的庄严《致词》,给我们留下一首伟大母爱的多情颂歌。

诗中,冰心把母亲比作太阳,比作故枝,而自己,则是阳光映照下的彗星,故枝结出的落花。这比喻新颖而奇特,蕴含着哲理

彗星不会永远游行在太阳系,落花脱离故枝也是必然的结局。

然而彗星,比如哈雷彗星,将按一定的周期返访太阳系;同样,来年春风吹拂的时候,花儿将重新开放。

当彗星重返太阳系——“轨道的中心”,当春日花儿怒放于故枝——“生命的根源”,这也是太阳母亲、故枝母亲的盛大节日。

太阳当然认得彗星“这一点小小的光明”;故枝也认得春花“这一阵微微的芬芳”。

尽管和小小的彗星相比,太阳闪耀着“五色重轮”,光焰万丈;故枝摇曳着茂枝密叶,“参天凌云”,她们还是把自己的儿女紧紧、紧紧地搂抱怀中,然后,继续放儿女去闯荡世界,遨游天地。

《致词》一诗的主体——每节八行的前两节的内容,看来就是这些。然而,母亲对儿女那无限的.挚爱,以及儿女对母爱那深深的依恋,却在诗的意境中升华。每个人,无论是当父母的,还是做儿女的,读到这首诗,都会有源于自己生活的联想吧!

我敢肯定,冰心就有她自己的联想!

当以需要凝炼而成的诗难以完全表达这种联想时,冰心会运用别的手法、别的形式的。

就在冰心创作《致词》一年之后的1923年,她所写的《寄小读者·通讯十》,就是这种联想和表达的集中反映。文章一开头便是:“我常喜欢挨坐在母亲的旁边,挽住她的衣袖,央求她述说我幼年的事。”

于是,在母亲轻吟细叙中,慈母娇女的形象便跃然而现:“三个月”的小女儿多病,乞怜的眼光似乎认得人群里的母亲;“弥月”时,母亲因为女儿丰满红润的面庞而傲立于姊妹妯娌群中……母亲充满感情的讲着,说着;女儿满怀幸福的听着,想着;“脸上堆着笑,眼里满了泪”。直到幼年的女儿忽然仰着脸问,“妈妈,你到底为什么爱我?”母亲温柔地、毫不迟疑地说,“不为什么,——只因你是我的女儿!”

多么朴实真切,多么委婉感人!这就是冰心对母爱的联想和表达吧。

当然,这决不是冰心对母爱的唯一联想,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冰心对亲爱的母亲、伟大的母爱的文字多极、感人至极!在日本的神户码头,舟中寂然,她心绪忽起:“倘若此时母亲也在这里……”在美因威尔斯利美丽的湖畔,她却想到了海──“海好像我的母亲,湖是我的朋友。我和海亲近在童年,和湖亲近是现在。海是深阔无际,不着一字,她的爱是神秘而伟大的,我对她的爱是归心低着的”。

啊!明白了,母亲的爱“神秘而伟大”,儿女对母亲的爱“归心低首”。这爱是人世间最崇高、最纯洁、最神圣的啦!

好啦,我们用冰心自己的《寄小读者》通讯七和通讯十,对她自己的短诗《致词》作了明白无误而详尽的注释与讲解。

还有一句话要说,当诗中的我,如彗星般再回到“我轨道的中心”,问五色重轮的太阳,“你还认得这一点小小的光明么?”当诗中的我,如春花般再回到“我生命的根源”,问参天凌云的故枝,“你还认得这一阵微微的芬芳么?”太阳母亲、故枝母亲是怎样回答的呢——

她凝然……含泪的望着我,

无语——无语。

这和冰心在《通讯七》中说的“海(即母亲)是深阔无际,不着一字,她的爱是神秘而伟大的”有异曲同工之效。一个是“无语——无语”,一个是“不着一字”。此时无声胜有声,千言万语化母情……

诗的结尾是富有哲理、富有情感的“小结”。冰心满怀女儿之情地诉着,“母亲/致词如此/累你凄楚”,母女之间这“万全之爱”不受别离、生死的隔阂,将永存于两人之心和天地之间。就在这一年——1923年,冰心将要离别自己的母亲和祖国母亲,远渡重洋,赴美留学三年。她在此刻写下对“母亲”的《致词》绝非偶然信笔之作。

艺术风格上,《致词》的音韵、节奏,简直把中国古诗之美和现代新诗之美融为一体了。默读完这首自由体小诗,人们会惊讶地发现,将前两节各八行诗句一一对照,不但每行字数一样,标点一样,而且主、动、宾、谓、副词都一样,却无半点刀刻斧削之痕。也许正因如此,当我们把这首诗朗读出声时,它的内在音乐美是难言的。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

最新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