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范本论文

生物教学中观察力的培养论文

本文已影响 1.14W人 

一、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

生物教学中观察力的培养论文

在培养学生观察力的教学任务中,教师可以从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入手。在生物教学中,教师要紧紧抓住学生的兴趣点特征,包括对新鲜直观的事物更感兴趣、对未知事物好奇心很重等,一旦抓住了这些特征,教师就知道如何让学生对观察产生兴趣了。

二、培养学生的观察习惯

生物科学发展史告诉我们,很多重大的科学发现都来源于观察,而在这些观察行为中,有相当部分的观察成果都是一个长期的观察行为所产生的,只有当观察者把观察当成一种习惯,在生活、学习中,习惯性的从事观察活动,这样才有可能发现有价值的东西。因此,让学生养成观察的习惯,是提升学生观察能力的重要条件。教师可以给学生介绍一些生物科学家通过观察而取得伟大成就的故事,如达尔文通过长期的观察而发现很多新的生物品种,袁隆平因为长期的观察而在杂交稻的研制上取得了伟大的成就等,以这些科学家作为榜样力量,让学生认识到平时不起眼的观察习惯原来可以创造如此大的成就,这样一来,学生会从心理上对坚持观察的习惯产生认同。在认知上对观察习惯产生认同还不够,学生还要在实践中去逐渐培养观察习惯,为了实现这个目的,教师可以给学生布置一些课外的观察作业,如到池塘边观察青蛙从青蛙卵到最后长成青蛙的整个过程,如果家里养了一些小动物,如猫、狗、鸡、鸭等,注意观察这些动物的一些日常生活习性等。这些观察作业可以促使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展开实践观察活动,经过长期的督促熏陶,学生会逐渐把观察视为一种生活习惯,从而养成勤于观察、乐于观察的良好品质。

三、传授学生观察的技巧

观察作为一种技巧,在实施观察行为的过程中,理所当然会包含一些技巧在其中,如果学生不能掌握技巧,而进行盲目的观察,很难产生理想的观察效果,实现观察的目标。因此,观察技巧的传授非常重要。第一,要明确观察的目的。观察活动与随意的观看活动最大的区别就是有无目的之分。任何观察活动都是基于一定的目的而产生的,在观察到一定的现象以后,观察者还需要借助于思维活动对观察结果进行分析,无论是观察的过程还是分析的过程,都要围绕着一定的目的进行,如果在观察活动开始前,观察者没能明确本次观察的目的和任务是什么,这样整个观察活动都会显得毫无章法,且在对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分析时也会缺乏针对性。因此,要想观察行为更加科学化,首先就要明确观察的目的,要清楚地知道观察活动为了实现什么样的目标,并针对目的'制定详尽的观察计划,这样在具体的观察活动中,观察者才会有目标、有重点、有条不紊地开展观察行活动,在分析的过程中,才能以观察目的为指导采取针对性的思考和探究;第二,观察行为要讲求顺序性。以科学探究为目的的观察活动必然是非常详尽全面的观察活动,它需要观察者对观察对象进行观察的过程中能够做到仔细而又全面,这样一来,观察的内容自然会很多。为了避免观察行为出现混乱或遗漏,在观察时,要按照一定的顺序进行观察活动。一般来说,观察事物时是按照先观察整体,再观察局部,先观察外部形态,再观察内部结构,先观察前面,后观察后面,先观察上面,后观察下面这样一个顺序来进行观察行为的,这种按照顺序来观察事物的方式符合人们由浅入深的认知规律,因此,观察者更容易掌握观察对象的本质;第三,要善于抓住观察重点。在生物观察活动中,一个观察对象往往有无数的观察点,根据不同的观察目的,往往需要对观察点进行筛选,否则什么都“一把抓”,反而会影响观察的有效性。因此,在观察活动中,我们要善于抓住观察的重点,善于发现观察对象的特征,紧紧抓住这些特征来进行观察活动,观察活动才更容易出成果;第四,养成书写观察记录的习惯。

在观察活动中,客观的记录非常有必要。在观察活动中,很多的观察对象内容量很大,或者观察的持续时间很长,如果没有一个客观详尽的观察记录,很多现象、数据在观察结束以后会遗失、遗忘,这显然会对观察活动的效果造成不利影响。因此,教师要让学生养成记录的习惯,对于实验中观察的现象进行一一记录,这样既可以避免观察成果的遗失,又可以通过对观察数据、观察现象进行对比,还能更好地为观察分析提供整体化的素材

总之,观察力的培养是一个潜移默化的技巧形成过程,需要教师长期的渗透式教育和实践训练,作为生物教师,要善于发挥生物学科的优势,长期的有计划的对学生进行观察力的培养活动。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

最新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