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诗人陶渊明

陶渊明的孤独

本文已影响 2.22W人 

在日常学习、工作抑或是生活中,大家都接触过很多优秀的文案吧,文案用以宣泄自己的情绪,调节心情。什么样的文案才让人眼前一亮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陶渊明的孤独,欢迎大家分享。

陶渊明的孤独

陶渊明的孤独1

如果只读陶渊明的田园诗,会被那平易自然的文字骗过去,好似他归园田居的生活诗意无限。读他的《乞食》、《怨诗楚调示庞主簿邓治中》,方体味其归隐后的躬耕日子是那般的艰辛与沉重。而读他的《与子俨等疏》,更是为他坚守内心志意的选择而不被人理解感到难过。相比陶渊明的悠闲、任真,他的孤独更是深深的打动了我。

陶渊明的曾祖父陶侃做过长沙公,外祖父孟嘉是当时大将军桓温手下的名士。他本是出身于仕宦之家,却选择了辞官去种田,无疑背离了他所属的那个群体。

在官本位思想向来严重的.中国,连送酒给陶渊明喝的田父都说“一世皆尚同,愿君汩其泥“。世人只知道做官的种种好处,却不知道做官对于一个崇尚自由、独立的人,是一种痛苦。

陶渊明是有济世之志的,这从他五次出仕(除去第一次与第五次是为“亲老家贫”而做官外,中间三次都是为自己的理想抱负而做官的)可以看得出来。但每次做官的时间都很短暂,终于“不为五斗米折腰”而归隐,从此再不出仕。

他这样做,实属无奈。孔子也说了,邦有道则仕,无道则隐。陶渊明之所以辞官,就因为天下无道。而在古代,除了做官便无建功立业的机会,辞官便注定了人生只能以壮志未酬来告终——事实也确实如此。

对于一个读书人,回家种田无疑是最坏的选择。如果归隐的生活真的永远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那么悠闲惬意,那也就值了。然而,更多的时候,是家里穷得没有米下锅,以至于不得不厚着脸皮去别人家乞食——“饥来驱我去,不知竟何之”。除了饥饿,还要忍受寒冷的痛苦:“夏日长抱饥,寒夜无被眠。造夕思鸡鸣,及晨愿乌迁”如果饥寒交迫的日子,只有他自己一个人承受,那也就算了。他的妻子与儿女,还得一块跟他忍饥挨饿。

艰难的日子,如果有妻子的体谅,那多少也有点温暖。然而陶渊明没有莱妇那样的妻子,也没有二仲那样的邻居。他能感受到的只有孤独,彻底的孤独,所以他说:

“性刚才拙,与物多忤。自量为己,必贻俗患,黾勉辞世,使汝等幼而饥寒。余尝感孺仲贤妻之言,败絮自拥,何惭儿子?此既一事矣。但恨邻靡二仲,室无莱妇,抱兹苦心,良独内愧。”

他很无奈,他也不想让家人跟着忍饥挨饿。但如果违背自己的志意去做官,自己无疑更痛苦——“饥冻虽切,违己交病”。在自己的志意与家人的温饱之间,他选择了前者——这个选择无疑让他很痛苦,所以他说“良独内愧”。然而对于一个“任真”的人,要想满足人生最高的需求,他只能做出这样的选择。

陶渊明内心的痛苦与煎熬,他的妻子与儿女大概是不能理解的。在他所处的时代,也没有人能真正理解他。他说“知音苟不存,已矣何所悲”,他说“何所悲”,似乎是不在乎,其实从反面道出了没人理解的孤独,及由此而带来的悲伤。

我读陶诗,为一个天才式的思想家的孤独而感同身受。我知道在官本位的社会,拒绝做官太难,太不为人理解——别人都趋之若鹜呢。我也知道,当家人都不理解你的时候,尤其是家人因为你的选择而跟着你吃苦却不能理解你时,那种孤独是多么的痛彻心扉。

大诗人李白早就说过了:古来圣贤皆寂寞。陶渊明就是因为太“圣”太“贤”,远远把时代甩在身后,所以才会注定如此孤独。

世界上最有力量的人,就是最孤独的人。千载之下,孤独的陶渊明,在我心中,最有力量。

陶渊明的孤独2

陶渊明诗文中的“孤独"容纳了陶渊明思想最复杂也最富有争议的两部分,即世俗与超俗。

从他仕宦未期、归隐田园后和晚年。其“孤舟”、“孤云"、“孤影"等富有审美意味的意象让人不难体会到陶渊明的孤独。可窥见其整个人生的境遇和心态,即孤独境遇与孤独感。

一、闲居寡饮的孤独

陶渊明隐居田园20余年看似宁静祥和的

田园生活却充满了动荡和不安。外部世界战乱不断,最后以至于改朝换代。田园内部隐居后,不久便遭火灾,移居后陶渊明害大病,中间又有朝廷的征召,晚年又是贫困交加。“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的超脱很难持久地抵御田园内外的种种变故所带来的冲击。田园内外的世界都是如此的不安,不可能不触动陶渊明孤独的神经。更可悲的是,面对种种变故和不安孤独的陶渊明很难找到倾诉的对象和现实的依靠,最后只能向自己和自然万物诉说自己的苦闷与彷徨以达到自我慰藉和解脱。

二、独游与偕游的孤独

面对枯槁的隐居生活,陶渊明不时试图走

出封闭的田园,去游历外面的世界,以排遣自己内心的孤寂。可见陶渊明对田园生活的想象和期望其实很简单也很现实。他他只是想在田园中读读书,种种田,时不时游历一番(这种游历和当时那些世家大族的人相比也是非常朴实的),和亲戚友人一起过安宁的生活。

三、世俗与超俗之间

阅读冈村繁先生的《陶渊明新论》,我们会发现陶渊明成了ー个以自我为中心对世俗声名有热烈欲求汲汲于他诗文中所否定的.名与利、富与贵的庸俗文人。而阅读很多古人的论述及袁行霈先生的《陶渊明研究》,陶渊明则依旧是那个我们称颂了千年的安贫乐道、孤做高洁、任真自然的文化偶像。……

陶渊明将自自己的孤独寂寞转化为一种深沉的超越时空的文字力量抚慰了后来无数士人彷徨孤寂的心灵。阅读陶诗使他们的心灵不再孤寂彷徨,让他们感觉有了依靠有了一个可以对话的人。

陶渊明的孤独3

不愿被同化的孤独

“栖栖失群鸟,日暮犹独飞。徘徊无定止,夜夜声转悲。厉响思清远,去来何依依。”日暮黄昏时候,群鸟归巢,可是失群无依的鸟儿还在独自彷徨飞翔着。它四处寻找不知道自己的家在哪里,悲伤的它发出一声声凄厉的啼叫,闻之令人心伤。孤独鸟儿的悲鸣之中包含着它对清深高远之地的理想,可是它精疲力竭地寻找只是徒劳,始终找不到一个可以落脚的归处。

这里的鸟儿明显是陶渊明自比,是他对自己孤独彷徨前半生的.总结。陶渊明自二十九岁开始,断断续续地做过江州祭酒、镇军参军、建威参军这类小官,四十一岁时又做了八十五天的彭泽令,但他在官场任职多年,感受到的却是心灵的压抑与痛苦。令他痛苦的是,他拒绝被官场的风气所同化。官场有官场的规矩,身在官场之中,要想如鱼得水,陶渊明就必须适应这种规矩,可这又是与他内心的道德规范相违背的,这令他痛苦不已。他想保持自我,坚持做自己,就注定要离群索居,就注定孤独。

这种打磨自己的过程, 初入职场的我们其实都经历过。年轻时候的我心直口快,有一说一,如今我也学会了该沉默时沉默,该敷衍时敷衍,该微笑时微笑,该虚伪时虚伪,该奉承时奉承。这种蜕变必然痛苦,但身在体制之内,我却没有像陶渊明一样的勇气去逃离与打破。

保持独立性的坚守

“因值孤生松,敛翮遥来归。劲风无荣木,此荫独不衰。托身已得所,千载不相违。”寻寻觅觅的孤鸟,好不容易遇到了一株独立的松树,于是它收敛起自己的翅膀,在这株树上歇歇自己长途跋涉的筋骨。在强劲暴风的吹残下,繁茂的树林难以存留,只有孤独的松树永不衰败。既然觅得了栖身之所,孤鸟便永远与之相依,不离不弃。

面对官场的同化,陶渊明誓死不从,他选择做自己。即使在今天,我们很多人还是不敢离开体制,陶渊明能够做出这样的选择,可谓大勇大智。他辞掉了官职,回到了农村,选择自己种地养活自己。尽管他知道,从此以后,贫穷将永远伴随着自己。但对于陶渊明来说,贫穷并不可怕,真正可怕的是丧失尊严地苟且。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

最新文章